- 古甜甜;刘严松;胡薇;唐方强;郑博骞;杨仔健;
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,对用地类型合理规划、如何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及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。为了揭示涪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、碳源/碳汇变化和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,基于Arc GIS、SPSS等平台,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、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碳排放影响因素估算等方法,分析区内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。研究发现:(1)涪江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、林地为主,草地、湿地和建设用地依次减少。(2) 2010—2020年间涪江流域总体碳排放量有着随时间依次增加的趋势,而造成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用地类型是建设用地。根据结论提出碳减和调整产业结构等建议,为研究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支持,对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2025年05期 v.44;No.221 97-10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60K] [阅读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- 刘英;夏强;王伟彬;赵亚;王君秋;余华超;周长胜;
复合生物酶固化土因其环保、低碳和性能可调的特性,逐渐应用于道路水稳结构中,但其结构强度受材料、工艺及环境等多因素耦合影响,缺乏统一的量化评估方法。针对这一问题,本研究构建了基于XGBoost-SHAP的可解释性预测模型,以回弹模量为核心强度指标,利用西藏高海拔极寒地区及河北S349省道两个典型试验段共1050组样本,开展系统建模与分析。研究首先通过遗传算法优化模型超参数,并将其预测性能与常用模型进行对比,结果显示XGBoost在均方误差、均方根误差和决定系数等指标上均表现较好,具备更强的非线性拟合与泛化能力。进一步基于SHAP方法解析特征贡献度,发现饱水CBR2.5与CBR5.0在预测结构强度中的贡献度最高,分别为0.26和0.24,无侧限抗压强度UCS以0.20位列第三。递归特征消除结果表明,在保留上述三项及压实度、干密度等八个核心变量的情况下,模型在MSE 0.095、R~20.912下实现性能与简洁性的平衡。研究表明,饱水CBR值应作为复合生物酶固化土类水稳结构强度评估的主要指标,UCS可作为辅助参考,施工与环境因素提供必要补充,为优化材料设计、质量控制及道路结构性能预测提供了数据驱动的依据。
2025年05期 v.44;No.221 110-11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75K] [阅读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7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- 朱远超;王晓燕;王超;
为提高可回收物收运效率,优化设施空间布局,研究基于K-means聚类算法,提出了三种改进方法:引入实际路网距离替代欧式距离、赋予交投点人口分布权重以及优化交投点服务均衡性。据此建立了3种改进K-means聚类算法的可回收物中转站选址模型,并采用方差比和分布均衡度指标评估聚类选址效果。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,所有算法均有效实现了该区可回收物中转站的布局优化,使各中转站具有适当的服务半径。四种中转站选址布局策略,分布方差比分别为6.5329、7.2047、6.4114、10.6215,分布均衡度分别为1.0201、1.0169、1.7211、1.8672;其中基于9个中转站的选址策略体现出最佳的服务均衡性和空间覆盖效率。
2025年05期 v.44;No.221 119-12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66K] [阅读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14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- 赵露路;杨玖;张利;刘艾伦;
为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发展关系,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对象,基于2011—2022年相关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保护各指标统计数据,利用熵权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,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子。结果表明:2011—2022年,攀枝花市生态环境水平相对稳定,变化趋势不大,现阶段生态环境发展仍有压力,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。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,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显著良好。两者同频共振发展不断持续改善,由于综合发展度较低,两者仍未达到平衡协调发展阶段。根据相对发展指数,现阶段呈现两者均未达到同步发展且存在共损状态的趋势。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向较好地上升趋势,但目前仍旧处于较低水平。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子主要有城乡人均收入差距、绿地面积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、医疗机构床位数、城市道路面积等,大部分因子来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,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是影响实现两者同频共振发展的主要因子。
2025年05期 v.44;No.221 128-136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425K] [阅读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19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- 吴远明;罗锋;胡涛;闫术;孙国芬;
为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,研究以深圳市为例,深入探究了居民视角下的管理问题。结合14632份问卷和8个小区的调查数据,系统评估了分类督导、宣传教育及设施配置三大管理环节的现状及居民体验反馈。研究发现:当前管理体系在制度执行层面成效显著,但居民体验层面存在优化空间,主要体现在督导规范性与效能有待提升、宣传精准性与居民责任意识亟需增强、设施人性化设计与精细化维护尚存不足。基于此,研究建议构建“专业督导+志愿督导+监控AI督导”的多元协同督导体系,推行“精准画像+社群传播+责任导向”的宣传教育路径,健全“人性化设计+智慧化运维+长效化机制”的设施管理机制。通过这些精细化管理措施,旨在解决居民实际痛点,激发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,推动居民从“被动遵从”到“主动参与”的治理转型。
2025年05期 v.44;No.221 137-14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90K] [阅读次数:0 ] |[下载次数:3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